抗战时期每战下来老兵还剩多少?第74军战史给出惨烈的答案:三成
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02:11    点击次数:190

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,南京政府已经着手“调整师”的编组,拟装备和训练出60个精锐师用于对日作战,即现在网上颇为流传的“德械师”,其实并不完全准确,大多数调整师主要还是使用国械或仿德械,无非是编制和装备比较充实罢了。所有调整师的“调整”工作分为三批进行,其中由浙江保安团编练的第58师在第二批完成了调整,从宜昌移驻汉口备战。

所以第58师的装备当时在全国是一流的,这也与黄埔一期的师长俞济时背景深厚有关,该师下辖两旅四团(第172旅、第174旅)兵力约11000人,拥有马克沁重机枪54挺、捷克式轻机枪274挺、掷弹筒243个、山野炮10门、德制榴弹炮6门,以及大口径迫击炮、战防炮30门。淞沪会战爆发后,第58师从汉口出动赶赴上海参战。

而王耀武的第51师本来在第三批调整名单上,岂料未及进行战争即已爆发,于是1937年8月中旬也从汉中驰援上海,全师两旅四团(第151旅、第153旅)约12000人,但装备不及第58师。随着参战部队越来越多,第51师和第58师于1937年9月火线合组第74军,俞济时出任军长。因此,初建的第74军总兵力不超过24000人,因为只有两个师且直属部队甚少。

展开剩余76%

在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中,王耀武师的表现要好于第58师,主要还是老王在指挥上很有想法和大胆,即便如此,第51师伤亡也达到4707人,战损达到40%左右。按一线步兵占全师兵力的60%计算(笔者之前有过专门的文章),则第51师的一线部队伤亡超过65%!换句话说,最初上战场的老兵健在的只有35%,损失可谓惨重。

老实说第51师还算是战力保持最好的,胡宗南第1军伤亡高达80%,这就是第1军没有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重要原因,因为该军已经被打残了只能调往江北整补,空出来的战斗位置就落到了第74军头上。淞沪会战期间,各主力师都进行了多次补充,补充的成分主要是周边各省的保安团,这算是比较好的兵源了,好歹经过一定的军事训练。

原来的方法是调上来的保安团士兵平均分配给各作战师,陈诚打着打着发现这个办法不合适,开始将补充士兵全部拨给主力师,因为这些师虽然伤亡较大但仍然保持着架子,得到补充后还能具有相当战斗力,而若补给后上来的杂牌师则两天即垮,连架子都不在了。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顾祝同也深有同感,因此第74军在整个战役期间虽然骨干老兵损失较大,整体战斗力下降的不算严重。

撤到南京后第74军又进行了整补,可惜部队中新兵已占相当成分,因为附近好一点的保安团已经在上海消耗光了,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义务兵的现代兵役制度,保安部队用光后再抽就只能是壮丁了。由于南京保卫战组织和撤退的混乱,第74军撤到江边时已经没有船只了,多亏关系深厚的俞济时掌握了一条小火轮,以每次载300人的频率运送部队逃过江去。

在南京保卫战中的伤亡再加上渡江的损失,第74军撤到浦口时点验:第51师仅余3000余人、第58师仅余4000余人,撤到蚌埠后又收容到接近2000人,这样全军残余兵力大约不足10000人。按照整补后的满员24000人计算,第74军南京保卫战的伤亡大约为42%,一线老兵的伤亡则高达70%,大约还剩3成,可如果再累乘淞沪会战的3.5成,那残存比例可就惊人了。

1938年4月,再次经过补充的第74军在湖北黄陂接受军政部“校阅”时,考评为“良好”,随即调入薛岳的豫东兵团参加兰封会战,不过该军在这次会战中的发挥很是平常,主要原因就是一下子新兵补充过多,整训时间又仓促,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。会战结束后第74军经平汉线到达汉口再转九江,6月间调往江西德安布防,仍然隶属于薛岳的第一兵团。

在万家岭战役中(德安大捷),第74军战力有所恢复,为重创日军第106师团立下汗马功劳,当然也损失不轻:截至1938年10月15日,该军伤亡失踪高达9900人,伤亡七名团长和十三名营长,参战部队损失约为50%。再按一线步兵的比例推算,该军从河南和安徽补充算起,部队老兵又剩下2成,即便加上伤愈归队者,也就在3到4成左右。

所以从时间点上看,第74军在武汉会战后经过两年的整补,期间完成装备的人员的补充,尤其是伤愈老兵的归队和新兵的训练,至1941年春才基本恢复元气,方能在上高会战中表现出色,真正做到了一战名扬天下,要注意,第57师是在1939年6月之调入的。第74军这支抗日铁军是抗战时期最精锐的部队之一,它的损失率肯定要低于平均线,而如果是战斗意志和装备人员较差的其他部队,则作战伤亡肯定要大大地高于第74军,也由此得见抗战期间我方的巨大损失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